“城市化是必然趋势。要以‘海绵城市’的理念发展,对自然的破坏尽量小。贵阳市水科学技术院士工作站接下来的主要任务就是助力贵阳市规划建设‘海绵城市’,争取进入新一轮国家试点,助力贵阳水务发展升级版。”昨日,中国科学院院士刘昌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贵阳是一个喀斯特地貌分布较广、工程性缺水较为严重的城市。水资源的短缺已成为制约贵阳经济社会发展的因素之一。解决好涉水问题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我市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
刘昌明长期从事水文、水资源等方面的研究,是我国地理水文研究领域的倡导者与开拓者,也是我国水务领域的泰斗级专家。谈及为何选择贵阳建院士工作站,刘昌明说,自己参加过两次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认可贵阳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走在全国前列。去年,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的学生承担了贵阳市水利规划工作。规划编制中,针对贵阳市地处喀斯特山区工程性缺水较严重的实际,双方协商后提出建立贵阳水科学技术院士工作站的设想,经多方努力最终工作站顺利成立。
贵阳水科学技术院士工作站,以刘昌明院士领衔,聚集国内多家水科学方面的权威科研机构,如:中国科学院地理与资源研究所、国家陆地水循环及地表过程重点实验室、北京师范大学地理与信息学院、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等。
该院士工作站在刘昌明院士的主持下,还有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王中根、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教授级高工李宗礼、北京师范大学地理信息学院院长(教授)杨胜天等专家学者的鼎力加盟。
聚集在院士工作站的国内知名专家学者,将针对贵阳市独特的喀斯特水生态环境条件,研究开发与保护的新技术新模式,将贵阳市打造成西南喀斯特地区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区和示范区,使贵阳的水务发展整体水平达到国内先进、西南领先,为建设人水和谐的国家级生态名城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与保障,并向全省辐射。
“工作站接下来的一个具体工作,就是助力贵阳打造‘海绵城市’。”刘昌明说,在城市化的进程中,随着越来越多的高楼、水泥街道的建成,我们的城市似乎变得越来越“硬”,不会呼吸了。“海绵城市”建设将创新发展观念,不再片面追求高楼大厦,而是更加注重城市管理的精细化、人性化,让城市能像海绵一样“呼吸”。
本报记者 骆明
贵阳市水科学技术院士工作站成立
刘昌明 张平出席
本报讯 7月11日,贵阳市水科学技术院士工作站揭牌仪式举行。中国科学院院士刘昌明、市委副书记张平讲话并为工作站揭牌。省水利厅总工程师杨朝晖出席,副市长刘玉海主持揭牌仪式。
据了解,贵阳市水科学技术院士工作站旨在针对贵阳市独特的喀斯特水生态环境条件,研究开发与保护的新技术新模式,将贵阳市打造成西南喀斯特地区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区和示范区,使贵阳的水务发展整体水平达到国内先进、西南领先,为建设人水和谐的国家级生态名城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与保障。
刘昌明指出,中国是水利大国,但还不是水利强国,要进一步推进水务工作创新,努力做水利强国。院士工作站将致力于推动贵阳市水资源开发利用与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相结合,全面提升贵阳市水务工作水平。
张平首先代表市委、市政府向贵阳市水科学技术院士工作站成立表示祝贺。他指出,院士工作站的成立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件大事,希望通过成立院士工作站,引进全国水务领域的顶尖专家及其团队,针对我市水环境治理和生产中的难点技术问题,开展科技攻关,有力推进我市水务管理、水污染治理、水资源开发利用。希望各相关部门要借助好工作站这一平台,运用好成果,全面提升全市水务工作水平。
刘玉海要求,希望参建各方在刘院士的带领下,刻苦攻关,将贵阳水科学技术院士工作站办好,办出特色,为在西南喀斯特地区水资源的保护与开发闯出一条新路。
(本报记者 骆明)